绘本详情

神笔马良-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7-9岁,10-12岁少儿文学

书架位置S3-5

书位号暂无

馆内编码64780169609

绘本作者洪汛涛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绘本简介

编辑推荐

★小马良用出神入化的神笔“梦想成真”的故事。
★经典民间传说,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像马良一样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正直,勇敢,勤劳,智慧,勇往直前!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内容简介
 

 本书是洪汛涛的童话代表作。
    一个穷孩子名叫马良,他酷爱画画,做梦都想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画笔。有一天,他突然得到了一支神笔。用它画出的鸟,能扑扑翅膀飞上天空;用它画出的鱼,能摇摇摆摆游进水里。马良用这支神笔天天为乡亲们画犁耙、耕牛、水车、石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一消息让财主和皇帝知道了,他们抓他去为他们画金元宝,画金山、银山、摇钱树。马良一次次地同强暴势力做斗争,自然遭到了他们的嫉恨,马良又将如何与他们周旋呢?
    本书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作者简介

洪汛涛(1928―2001),笔名田野、田乡野、千叶等。浙江省浦江县人。做过乡村教师,办过刊物,编过副刊。1949年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做编审工作。后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研究》等刊物。“文革”结束后从事专业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写作,著有散文诗集《天灯在看你》《尸骸的路》,小说散文集《和平的乡村》及专著《戏曲艺术欣赏》,童话作品《神笔马良》《狼毫笔的来历》,中长篇小说《蛇医传》《不平的舞台》,电影剧本《神笔》《大奖章》,理论专著《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学》《童话艺术思考》等。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十年》《中国童话界丛书》《童话选刊》《台湾儿童文学》《新加坡儿童文学作品选》及《世界华文儿童文学》(丛刊)等。《童话学》获首届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专著奖;《神笔马良》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奖一等奖;《狼毫笔的来历》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儿童文学童话奖;《神笔》获文化部优秀电影编剧一等金质奖章,在意大利、叙利亚、前南斯拉夫、波兰、加拿大等国家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获一等奖、奖章、特别优秀奖。

前  言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示,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本丛书的主要特点。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规模的系统梳理总结。由七位负盛名的儿童文学专家和作家组成的高端选编委员会,通过多轮认真筛选,精心选择了121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20世纪五四新文化的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21部作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这些作品涉及现代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编委们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典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必将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在线试读

神笔马良

开头

在《三国志》的《蜀志》里,有《马良传》。那马良可是个名人,和这《神笔马良传》里的马良,一无干系。虽然同名同姓,纯属巧合。
我们说的马良,是个山乡里的野孩子,既贫且贱。所以,什么“史”,什么“记”,都没有这个马良的份。
其实,在山乡里,我们说的马良,似乎大大超过三国时代的那个马良。在山乡里,谁知道三国时代的马良?却有许多许多人知道这个马良,许多许多人会讲神笔马良的故事。
许多地方,许多人,一说起马良,都说马良还在,有的人还有名有姓地说出谁谁谁见到过马良。马良,永在,永远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在人们的故事里。山乡里的父老兄弟们,非常崇敬他。
有人问:马良是哪朝哪代人?我曾经考证过,也说不清楚了。因为人们在说马良故事时,总是这样开头:“很早很早以前……”或者索性说:“谁知道是哪一朝哪一代。”总之,你别问了好吧!
有人问:马良是哪个地方人?我曾经考证过,也说不清楚了。因为人们在说马良故事时,都是这样肯定:“就在俺这山区里。”或者索性说:“我们老家那块地方。”好像,马良和谁都是同乡似的。
余生虽晚,可亦是山乡之人,从小就听说过马良的故事,十分喜爱,稍稍识字,就广为搜集、记录。
抗战时期,家乡沦陷,我流落于后方,和各色人等都有接触,搜集、记录了许多许多故事,包括神笔马良的故事。
我曾认识一位卖笔的手艺人。他说,他原是一处制笔作坊的工人,因为战火南烧,作坊倒闭,他失业了,老板发给他许多笔,他一路卖,一路回家。
他头戴斗笠,背着一个蓝布大包袱,和我同行。
他告诉我,他一路过来,被“中央军”扣住过,也被“和平军”扣住过。“中央军”说他是“和平军”的间谍,“和平军”说他是“中央军”的探子。他什么也不是,一点也不害怕。我问他是怎么逃出来的。他呵呵一笑,回答说:“我有笔啊!”笔,怎么能帮助他逃出来呢?他没有说。
他的笔故事,和他包袱里的笔一样多。我们一路走,他一路卖,一路说。他卖不完笔,说不完笔故事。有时,一枝笔上掉下一根笔毛,他也能说出一个长长的故事来。当时,我还真想过,这人会不会就是马良呢?
那天,我们一起宿在山下的一个小客店里,我清晨醒来的时候,不见他了,只发现在我的行箧里,多了一枝笔,这是他送给我的。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那枝笔,虽然不是“神笔”,可我仍把它当成是马良送给我的神笔,一直好好珍藏着。
我知道他没有念过书,故事也都是听来的。因为七传八传,讹误也不少。有的明明不是马良的故事,譬如江郎的故事,张良的故事,王冕的故事,吴道子的故事,他也弄到马良的头上来。自然,许多笔故事,是没名没姓的。
大概,马良算是个“作科犯上”的人,那时候,说他的故事,是会惹祸的,所以变的变,改的改,用什么名字的都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很难弄清楚了。
确实,以前,每朝每代,都有人不喜欢马良的故事。因为很是奇怪,这些故事,元朝的人听起来好像故事发生在元朝,明朝的人听起来好像故事发生在明朝,清朝的人听起来好像故事发生在清朝……
据传,每朝每代的小民百姓,却都非常喜欢马良的故事,常常给他们的儿子、孙子们讲,不讲,好像比什么还难受。讲了,孩子们记住了,似乎了却一大心愿。所以,神笔马良的故事,得能一直一直传下来。
有人将神笔马良称之为“天下大文侠”。因为他是用那枝神笔来帮助世上众多不幸的人们。一个马良,一枝神笔,在这纠葛纷繁、变化无穷、险象丛生的大千世界里,的确可以做出一番又一番、许多可歌可泣,甚至于惊天动地的新奇大事来。
许多父老兄弟,一次次给我讲述过神笔马良的故事。我给许多少年朋友,一次次讲述过神笔马良的故事。
现在,我已年长,也学得了一些编织文字的基本功夫,就将这许多搜集、整理来的故事,区别真伪,去芜存菁,加以梳理,略作点染,一以贯之,用当年那位制笔手艺人赠我之笔,写成这部《神笔马良》正传,把这位山野间少年人的前朝旧事,一一介绍给今日少年朋友们。
诸位,且让我慢慢从头细细叙来——



1.笔架山下

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
他住在村口的破窑里。父亲、母亲早年死了,靠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天底下,穷人是一家,村里的人们常常接济他,帮助他,照料他。那些伙伴们,一个个待他都像亲兄弟。
马良从小喜欢画画,在地上爬着的时候,就爱拿块石头,或者抓根木棒,在泥地上胡乱地涂一气。直的、横的,圆的、方的,谁知道画的是什么。
长大了,他很想学画画,可他哪有钱去买笔呢!他们这个村子里,家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庄稼人,也没有一家有笔的。
马良多么想,自己能有一枝笔,一枝属于自己的笔啊!
他们村后的大山,虽然光秃秃的,都是砂土岩石,并不长树木花草,但它的形状十分奇特,三座山峰,并列一排,像个“山”字。来这山上游历的人说,那个造字的古人,准到过这里,不然怎么造出个“山”字来呢?这三座山峰,很高,要攀上这三座山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不能种植庄稼,村里的人们砍柴割草,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可是,这山,远远一望,背衬蓝天,恰似一个赭色的大笔架,煞是好看。
这大山,给了大山的儿子马良以大山的性格。他像大山一样的倔强,不畏惧困难,想做什么,一定要做成。他不懂得阿谀、奉承,做什么事,都是勇往直前,遇到阻挡,都不回头。他虽然和大山一样贫穷,但他和大山屹立着一样,挺着腰杆子做人。他以他是大山的儿子为光荣。
在他们村子东方,远远的地方,有一座古寺,古寺后面山丘上,有一座砖塔。年代很久了,由于经历了火灾,塔身只剩下一个褐色砖块砌的壳子。奇特的是,塔尖上长满了许多树,大概是鸟儿衔上去的种子,年深月久,长成了大树。大树枝丫伸开,叶子浓密。这塔远远看去,很像一枝大毛笔。塔身为笔杆,塔上的树枝则是笔头。凑趣的是,塔顶的树木中,有一棵是枣树,秋高气爽,枣子成熟,鹰鸟啄食,四散飞落,宛如笔尖饱蘸颜料,向广袤的天穹洒溅出星星朱墨。
如果说,大山的性格就是马良的性格,那么,这塔给了马良以志气。塔尖高耸刺天,马良志气凌云,他多么想把这塔托在手上,挥舞它,像挥舞一枝笔,在蓝天上,用绚丽五彩的霞光作画,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理想画卷。
村子里有个传说,每隔三百年,哪一天,哪一刻,天要开眼,照在塔上的阳光会突然特别强烈,使塔的黑影投到远远的高山山峰之间,似同一枝笔,搁在笔架上。据称,如果在这顷刻刹那之时,有谁能抱住这黑影的笔,他就会成为一位很有才学的人。
可是,村里年岁再大的老人,也没有见过这三百年一逢的开天眼,也不知道哪一年发生过这奇迹。因为他们村子里,世世代代,都是泥腿子,捏泥巴的,从没听说出过一位有才学的拿笔人。
稚年的马良,一次次,去攀登村后的高山。他爬上峰尖,坐在只有桌面大小的峰顶上,遥望远远的那古塔和东方冉冉上升的太阳,他多么希望遇上开天眼,太阳光突然明亮起来,将塔的黑影投过来,让他一把紧紧地抱住它。
他等过许多个从清晨到中午,他满怀希望地上山,却每回都是怅怅地回来。
他很想有一枝笔。


2.判官和魁星

有一回,他听人说城里城隍庙里的判官有一枝笔,他就一个人赶去了。他来到那尊判官像的前面,只见判官的左手拿着本簿子,真的,右手高高地举着一枝笔。
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就鼓足勇气走过去,请求说:
“判官爷爷,你能把这枝笔借给我吗?”
判官爷爷不动声色,像是没有听见他的话。只见对面过来一位老人,捋捋白胡子,代为回答说:
“傻孩子,判官爷爷的笔,怎么能借给你?你不见他手上拿着本生死簿吗?人一生下来,他就要记下,该什么时候死……”
马良是个孩子,他不明白,问:
“人,怎么都要死呢?”
那老人笑笑说:
“要是人不死,那些坏人,恐怕更要凶啰。好心人,日子更没法过了哟!”
马良还是不太明白老人的意思,眼睛直眨巴眨巴地望着判官手上的那枝笔。
过路的老人,笑笑说:
“你这孩子八成想借笔学画画吧!”
马良叫老人说中了,欣喜地说:
“是啊!我想有一枝笔,我很想学画画。老爷爷,你说,能成吗?”
老爷爷摸摸马良的头,鼓励他说:
“能成,不过你要经过一番努力啊!——你要笔怎么去向判官爷爷要呢?你应该到那边文昌庙,去求魁星菩萨。”
马良看了看判官爷爷那严厉的黑脸色,不敢多说,谢过老人,便到前边文昌庙去找魁星了。
魁星那模样,好吓人哟!一只脚踩在一条大鱼的头上,一只脚踢着一只斗,果然手上拿着枝大笔,笔尖几乎碰得着过往人们的额头。
马良战战兢兢地走上前去,向魁星磕了个响头,说:
“魁星菩萨,你的笔,能借我用用吗?”
魁星的脸铁青铁青,双眼眼珠都突出来了,没有回答他。
马良连说了三遍,魁星没有什么反应,他便大着胆,爬上那条大鱼背,伸出手去,取下魁星手上的那枝大笔。
这笔取下来了,他很高兴,可仔细一看,原来这笔是泥做的。一碰,泥掉下一块,露出里面的竹签。泥笔,又有什么用呢!他只好将这枝笔,又照原样塞进魁星的手中。
这时,又有一个老人走过,捋捋白胡子说:
“你这孩子,你想有枝笔,魁星菩萨会给你的,你怎么可以自己随便去拿他的笔呢!”
马良瞧瞧魁星那愠怒似的神色,心里有几分不安,赶紧鞠了一个躬,说了句:
“魁星菩萨,对不起,我太想有一枝笔了。”
说完,一溜烟地跑回村子去了。
马良很想有一枝笔。
一天,他突然想,没有笔,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他到竹林里去截来几节细竹子,这便是笔杆了。可笔头怎么做?他愣住了。
他一会儿剪了东家羊的毛。他一会儿剪了西家牛的毛。不几天,笔没做成,村子里的羊呀,牛呀,都给剪得花花斑斑的了。村里的乡亲们不明白,都说是马良这孩子怎么不学好,瞎胡闹,变得淘气不招人喜欢了。
大家不让马良再去剪羊毛牛毛了,他就剪自己的头发。
可一把把毛,一把把头发,一个孩子怎么也做不成一枝笔啊!
马良又感到惘然了。


借阅12

评论0

+收藏+书包